top of page

廢墟,在成形之前

採訪撰文/懶三歪


穿越許多窄路、店家、住宅,直到寶藏巖的最深處。殘垣斷壁中一座平台高起,灰敗的建築,暗橘的磚瓦,彷彿荒蕪得不歡迎人,卻又立著幾把椅子,邀請人坐坐似地。選了一把椅子坐下,眺望城市,蕭詒徽稱此處為「定所」。


如何發現寶藏巖中這麼僻靜的角落?


徽:吳俞萱出版《居無》時,正好在寶藏巖駐村。那時她發起一個活動:跟她買書的人提供她一個詞彙,她就會選寶藏巖中一個她認為相對應的地點,畫一張藏寶圖指引你去找到她的書。那時候我留的詞就是「定所」,而她就選擇了這邊。俞萱許多在做的事情都讓我看到了文化圈的理想狀態。而她帶我來的這個「定所」,好像就象徵了這個理想狀態,像一個原點一樣,時時召喚著我。


理想狀態更具體地說是如何呢?


徽:像是湯舒雯説過的夢想,就是她覺得台北有機會成二十世紀的巴黎那樣的城市一一年輕的藝術家如果沒有來過這裡的話,就像沒有混過,那樣的城市。因為台北的文化藝術圈很小,彼此都認識。如果能把這個圈子帶起來的話,可以吸引台北的圈子外的人,或是國外的圈子內的人,一起帶進來去做更多事情。更多事情是什麼、有什麼,可能大家都還不知道怎麼做,但把這個意念存在於心中,等我們長得夠大,擁有足夠的資源和權力之後,就可以有某些辦法去做到某些事。


感覺像是在塑造台灣的文化主體性?


徽:台灣更早以前是日治時期的作家在做這件事,透過像是《亞細亞的孤兒》等文學作品,將台灣述説成國際間被孤立、欺壓的形象。但這在現在已經是失效的故事,而我們要如何找到一個新的故事或形象,就是我們要先把這個圈子的人聚在一起,我們才有那種能量去等待一個強者或是一部作品的出現。



 

聯合文學2017年9月號第395期

1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比最後遠 ── 郭強生《作伴》新書彈唱會側寫

郭強生帶朋友入座,說自己已經茫了。上台前他在吧台後面的桌子瞭望店內人群,桌上放著茶和寶礦力水得,「王盛弘和陳夏民都還在路上,哈哈。」背包,吉他,歌單,杯子,兩個人的演唱編制,桌面遠遠看起來卻像一群同學相聚,也許像他的心情 ──...

I'd Rather Be Hated for Who I Am ── 陳昭淵、楚影、追奇對談

# 標籤──撕吧,小小的拔河那樣 他們笑最久的一次是在幫陳昭淵出主意──才剛開完楚影是詩壇青峯的玩笑,陳卻想不出自己的稱號。「謝佳見啊,之前說你長得很像謝佳見,」追奇一堆點子,「還是方大同?你選一個。」 「所以,要想一個類似『詩壇方大同』之類的嗎?」可愛地,陳昭淵認真起來,...

政在書寫你我的故事 ◎政大學聲

記者/李慈媛、王昱翔、萬巧蓉 編輯/林思漢、詹蕣瑗 攝影/江張源 數十載仍舊長青的「長廊詩社」、每年優秀作品競相爭鳴的「道南文學獎」、培育後進的「政大中文文學工作坊」……被譽為「人文大學」的政大校內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文學活動,校園內也不難覓得文學盎然的氛圍。然你可曾留意過,光...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