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追夢不忘現實 ── 蕭詒徽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 ◎政大校訊

已更新:2018年10月25日

採訪撰文/陳怡蓁 「我只是一名白丁。」榮獲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桂冠,中文系校友蕭詒徽自稱「白丁」,不喜歡被冠上作家的頭銜。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跟任何人相處,只希望在對方眼中是一張單純的白紙,「我不習慣別人一看到我就說:『啊!你就是那個誰誰誰!』」


攤開蕭詒徽的得獎紀錄,從2008年「馭墨三城文學獎散文第一」、「大墩文學獎散文第一」,2010年進入政大,大一就拿到「道南文學獎新詩第一/劇本佳作」,隔年再獲「道南文學獎散文佳作/劇本佳作」,2013-2014年參加林榮三文學獎連得兩次新詩佳作,今年終於一舉抱回首獎。


以〈並不〉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蕭詒徽有一點興奮地說:「這次的首獎讓我又成長了!」他分析過去兩次新詩佳作,自己還在熟悉的圈子裡寫詩,拿到首獎反而真的走出圈子,但也立刻體會,站在頂端的位子被注視的目光遠遠多過於佳作,「首獎的標準是嚴苛的。」


蕭詒徽表示,〈並不〉是為在紐約學動畫的朋友而作,因為朋友明明選擇所愛而到了紐約,卻陷入混沌的情緒,「這很符合我自己的心境。我們這年紀,好像應該能到達什麼,其實又沒有;別人期望我們做到什麼,卻又做不到。」


然而蕭詒徽透露,比起拿下首獎的〈並不〉,他卻更喜歡過去得到佳作的作品。因為〈並不〉有一點說教、價值觀的意味,而〈甜蜜的家庭〉跟〈合照〉則真實呈現他的個人情感,「能在個人創作表達個人情感是珍貴的。」



在政大吸取創作養分


回想政大所學對自己的影響,蕭詒徽分享,其實從高中開始,政大中文系就是心目中第一志願。儘管順利進入中文系後,曾因為對古典國學不拿手而感到挫敗,但政大的生活確實提供許多創作的養分。「這些養分並不是來自學科的知識,而是生活經驗的萃取。」


他舉例,在政大選修流行音樂學程,後來與當時同學組成「按樂團」,對他的詩就帶來很大影響。他記得樂團夥伴的話:「一首歌讓聽者只聚焦在曲子,而忽略詞,那是詞的問題。」因此,他不喜歡讀來拗口、甚至必須讀三四次才懂的詩,堅持作品要讀起來簡單易懂。而這份堅持,不僅造就他的詩平易近人,也讓〈並不〉成為評審、作家焦桐眼中的「清淡、自然、生活化」。


從政大畢業三年,蕭詒徽的文字創作題材從學生時代的情感,漸漸轉變成這個世代在社會遇到的困頓,而這些困頓來自於朋友或本身經驗,像是出社會後的預期與現實落差,造成心底壓力等,都能引起共鳴。


從文學獎面對現實


蕭詒徽說,參加文學獎對自己而言是一種訓練,也許要「迎合」評審的喜好,不過,人生原本就不能只照自己的意思過。不只是文學獎,人生同樣有許多事必須學習如何去配合別人。


他舉自己喜歡的日本漫畫《拉麵王》故事為例,熱愛拉麵的上班族主角懷抱開店夢想,還以「自己喜歡的拉麵」打敗屈服現實、改賣大眾喜愛口味拉麵的大魔王。但大魔王告訴主角:「你什麼時候才要加入我們這邊?保持業餘,你就只能是個喜歡拉麵的人。」卻震撼了蕭詒徽的心,「大魔王說的話才是對的!」


蕭詒徽認為,創作者被放在很多人注視的位子被評論,甚至不受青睞時,創作者不應該以「我就是喜歡這樣寫」當作理由,就像《拉麵王》中的大魔王,有時候創作者不能只是一昧執著,而要正視現實。


創作之外,蕭詒徽目前從事專案編輯排版工作。他坦言,比起單純文字創作,平面設計更能賺錢,也很開心自己經過一段摸索嘗試之後,到了25歲終於發現其他才能,能開心也得心應手地工作。未來期待自己能和偶像、日本音樂家椎名林檎一樣,完成符合委託人需求、甚至超出預期的作品。


文字創作超過十年,他從不設限,也不規定自己一定要產出作品。抱持「有時間就寫、想寫就寫,不想寫就算了」的態度,蕭詒徽瀟灑地說:「我可能有一天就不寫了,也有可能不知不覺中已經離不開文字創作。」至於走下去的力量來源,他說,不需要過多喝采與頭銜,只要有人輕輕地說一句「你寫得很好。」就能給他很大的快樂。


蕭詒徽。攝影/左紅


 

政大校訓2016年11月16日 https://goo.gl/5955hC

17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填充題

將以下詞語填入空格 完成上面的詩並為它命名: 我/他/風/七/三/還/花 語言/九月/子彈/遺忘/時間/冬天/音樂/顏色/弄丟/獵槍/消息/原諒/天空/名字/鋼琴/森林 消失不見/幸福快樂

為某個人成為鬼:非常林奕華《聊齋》

二○一七年於台北上演的非常林奕華作品《聊齋》,當時場場完售,兩年後回到台北,期間歷經香港的公演與重演場次層層打磨,這次不僅僅只是「再演一遍」,而是將數十場演出的歷練摺疊進細節之中。導演林奕華對古典文學素材的再解讀,總是能在現代都市生活的脈絡得到詮釋。六月二十日起連續四天,他...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